潘小梅,女,33歲,河北人,11月6日18時57分,在北京地鐵5號線惠新西街南口站上車,隨後死亡。北京地鐵官方微博稱其是“在乘車過程中卡在屏蔽門和車門之間,列車啟動後掉下站台”,最後搶救無效死亡,但事故原因尚未披露。媒體報道其男友稱,她乘坐地鐵應該是要回天通苑的住所。
  一個年輕的生命,在最為尋常不過的日常交通路程中卻遭遇死亡,在令人扼腕嘆息的同時也不由得讓人心有餘悸。有媒體報道還原潘小梅致死過程的時候用到了兩個詞“搓捻”“巨響”,僅僅幾字已經足夠想象當時的慘烈景象。當潘小梅擠上地鐵的時候不會想到,她再也回不了家。
  在北京地鐵冷漠的幾百字聲明裡,我們無法知道,這個年僅33歲的年輕女子曾是怎樣鮮活的生命?她是否向親人描述過在異鄉打拼時必須要承受的擁擠路程?當被夾在屏蔽門和車門之間時,看見外面那些驚慌拍打安全門的乘客她是否萌生過獲救的希望?
  然而一切轉瞬發生,死神來了。驚慌的目擊者們不知下一個會是誰,紛紛逃離。隨後網上涌現出各種類似於“如何防止被夾”等地鐵安全指南。個人學會足夠多的安全知識自然是有必要的,但公共交通系統保障乘客的安全卻是基本,潘小梅之死絕不是一個意外,地鐵里的非正常死亡背後必然要追問關於公共安全更深的真相。最起碼,在此起事件中,地鐵安全系統是否存在疏漏和地鐵管理系統是否存在失靈都有諸多的疑問待解。
  網上很多人將潘小梅之死最直接的原因歸於北京地鐵過於擁擠。無疑,北京地鐵的擁擠程度舉世皆知。且不說“擠懷孕”了等充滿了黑色幽默的段子遍佈網絡,但凡在北京的上下班高峰期坐過地鐵的人對“擁擠”二字都會有刻骨銘心的體驗感受。儘管很多時候會有地鐵引導員,但是在上下地鐵的那一刻幾乎是置身人間地獄,原先排隊的秩序不復存在,所有人的目的都是“擠上那節車廂”!使盡百般力氣最終仍然還是無法擠上去的人只好怏怏退後,積蓄力量等待下一班地鐵的到來。在腳步匆匆的奔忙中,很少人會關註到地鐵里的安全標識,而且以個人無數次乘坐地鐵的經驗來看,相比地鐵里每處必有的安檢人員和紅袖章大媽,地鐵裡面的安全標識本也稀少無比。
  人流量大以及擁擠不能作為安全事故發生的唯一註腳。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最好的做法就是防患於未然,在明知最近每天地鐵乘客會增加100餘萬人次的情況下,北京地鐵部門是否做好了相應的應對擁堵的預防方案和應急措施?在提高地鐵準點率時是否也有足夠多的安全警示?作為北京首個安裝屏蔽門的地鐵線路系統有無考慮到進一步加強設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事發時為何現場沒有工作人員?司機為何沒有進行車門檢查?地鐵的管理究竟存在哪些問題?這些應是潘小梅之死背後該解答的問題。
  潘小梅已經死於每天平常的下班路上,她只是萬千奔走在城市地鐵中的一個普通人,但所有人都應該記住,她用血留下的警示。 □趙缶  (原標題:[街談]誰會為潘小梅的非正常死亡負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u87wubth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